曾都一中校史

曾都一中校史  

作者/ 石华天写于2006年7月22日。
校 史 序 言

共和国建国伊始,千头万绪,百废待兴。城市工业,乡村农业,城乡之间的商业,逐渐恢复元气,活跃起来。继而便是国民教育业,提上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议事日程。因为一个文盲遍地的国家,是建设不成社会主义的。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便是政务院当务之急。

于是,乡村有了扫盲班,有了农民夜校,逐渐发展成为正式学校。小学有了,初中就是必然趋势;初中有了,优秀毕业生就要升上高中。本校应运而生,历史从此拉开序幕,掀开第一章。1956年,随县县委决定在全县办几所初中,作为试点,推广到全县。这其中便有天河口中学,首任校长是宋子纯。

以后几经变迁,历史总是迂回前进,曲折发展的。在国家历史背景中,三反五反,整风反右,小四清运动,大四清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运动,老师更是首当其冲,学校一度停办。70年代恢复以后,校名也几经变更,由天河口中学到天河口高中,由随县七中到随州六中,逐渐发展壮大。1993年元月在张立泉校长主持下,学校整体搬迁到北郊烟岱包。1997年7月在王先乐校长领导下,学校开始搬迁到现址,南郊柳树淌。2001年随州市升级为地级市,设立曾都区,本校一跃而成为曾都区一中。在钟克云校长带领下,区一中从此进入飞速发展期

两度搬迁,三番创业。

从湮没无闻的乡间学校,成长为中南地区的泱泱大校,曾都一中人牢记“忧劳可以兴国”的古训,卧薪尝胆,闻鸡起舞,只争朝夕,历经风雨,一路凯歌。五十年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五十年励精图治,盛誉享荆楚。

如今的曾都一中,校园环境优雅,设备优良,人才济济。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自1996年以来高考成绩年年翻番,特色教育硕果累累;学生竞赛,捷报频传,教师成果,殊荣相随,已成为曾都教育的一面旗帜。

50年来,曾都一中的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巍巍青山,见证了他们的奋斗历程;悠悠厥水,目睹了他们的辉煌成就。老前辈历经艰辛,新生代劲头正旺,中年人承前启后,传承校风,成为骨干。五十年艰苦奋斗,早年毕业的莘莘学子在祖国党政军,工农商,文教卫各条战线上,已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业绩,也有出国定居者,仍在为祖国作出不同形式的贡献。如今,学校成为了湖北名校,老师出了湖北名师,学生纷纷考取清华、北大,中国科大,上海交大,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华科、华师,哈工大,中南财大,西南财大,国防科大等全国著名高校。

目前曾都一中在校生7000多人,教学班84个,教职工400多人,中共党员40多人,资产过亿元,楼房18栋,是全省最大的高中。蓝天白云下,一大片粉红色的建筑群,矗立在编钟古乐之乡的大地上,170亩校园,层次错落,高红低绿,花木成林,曲径通幽,格外醒目,又格外诱人。每年省内外慕名前来的访问者,络绎不绝;招生办公室里报名求学者,人山人海。

学校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使校史搜集、整理、编写、成册有了必要。一示不忘前辈,二示激励后人,三示表彰当代。在搜集过程中,人手少,时间紧,也许挂一漏万,有待日后不断完善,补正。是为序。

1992年,5月1日全校老师乘车春游南阳卧龙岗。
1992年,随州流行政府出卖商品粮户口,3000多元一个,可以挂靠单位落户。当时本校职工每月平均工资80多元。节省八年血汗钱,买来一个薄本本,而且当地天河口政府也不兑现返成的钱。 本校很多人为此上当负债,几年才还清!第二年,猛降到每个户口350元,已很少有人问津了。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温州市政府80年代发明的政府集资渠道。全国百万大裁军。随州空出很多部队营房。当时,随州六中地处随北山区,交通不便,设备简陋,电话也没普及,信息不畅,与市内一中二中相比,生源差别不止一个等级。学校整体发展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所以要求搬迁。在校长张立泉多次申请后,市教委徐贤贵主任同意实地考察,论证。先是预定英店,以后看重市内,最后确定北郊烟岱包。12月25日,学校开始请汽车队搬迁至北郊烟岱包,租借部队8栋楼房办学,校园面积80余亩,在校人数达到1042人,19个教学班,110多名教职工。当时,部队营房门窗、围墙多半被当地民众拆除变卖,水电设施破坏殆尽。于是学校专门聘请当地人蒋建军,着手修复。

1992年过年时,老师们的生活用具还集中堆在空余的教室里。只有在煤炉子上炒菜待客,艰苦可想而知。直到1993年4月凑够钱,由总务主任陈行军统一买回大批液化气灶具为止。由烧柴到烧煤,再到烧液化气,全校师生进入快速适应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形势发展很快,叫人想起,西柏坡时代。1992年新来的老师有,彭彤彬、王海玉、王先明、朱洪山、黄河浪、熊大坤、王梦玲,复员军人刘兵。

(二)北郊 夹缝生存

1993年,春季,学校整体搬迁到位。回想当时,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先遣队员刘奋迅、王文杰、金会、陈璐等老师日夜值班,在山岗上来回巡逻。年轻人热情似火,一心为公。全校师生精神振奋,不怕艰苦,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大有延安创业之风。

1993年当年高考,突破重点大学十几年为零的纪录。这期间,随州市教研室的李主任和教研员,对六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功不可没。文科班老师王坤、陈德友、周琼、王先明、杨和成教的石虎,考取华中师范大学;理科班老师陈小运、石华天、余虹吟、周琼、谢成林教的尹军舰,考取吉林大学。消息不胫而走,全市刮目相看。随州六中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动。著名毕业生还有,黄红梅  马海波。马海波已经成为本校的优秀青年班主任。

1993年,副校长王先乐到任。新来的老师有: 蒋守明 程道安 肖文才  周万涛  张立波  万天吉  胡毅恒  邵万波  周锐  杨湘玲 李华泽 代艾平 汤小军 白贵恒 宋夏 李青云 温华毅 蒋建军、温华毅、申绍刚先后为保障水电恢复供应,出力出汗,受气很多。全校曾经长时间提井水煮饭,用柴油机发电,上千人的生活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如今,停水还停电,一天就叫人受不了,十天半月会怎样?但是六中人硬是挺过来了。这就是六中精神!

1993年,国家实行工资套改,每人几乎加几倍工资。顿时引发物价上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大米供应价坚持在1角3分4厘,市场价5角左右。学校来了专职会计夏中平,与先一年来的老师王海玉从此担负起建设学校的财经重任。白手起家,为当年的财政缺口工资筹措、发放,跑路、操心、求人,至今叫人感动。

1994年,全校所有教职工春游武当山,乘坐的是付明泉的2台卧铺大班车,完全免费提供。市教委赠送学校一台130汽车,解决交通问题,平时接送老师子女上九间屋小学,忙时就来往于市区出差。这是六中第一台汽车,司机是转业军人小许。学校门卫是刘正勇。学校第一次有台电脑,打字、修改、排版,减轻了手刻钢板的工作量,打字员是小张,速印员是李昌慧 马建荣

1994年,学校第一次有了两部固定电话,一公用一收费。国家实行粮油市场完全放开的政策,取消商品粮供应,商品粮户口彻底失去了耀眼的光环,如同萝卜白菜。老教师王国太一如既往地给学生上罢物理课后,夜里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终年58岁。辛苦一生,生于武汉,死于随州,魂留烟岱包,可敬,可惜,可叹。石华天老师写了悼词,王先乐副校长主持了全校师生参加的追悼会。未来深忆创业者,数遍教师少一人!

1994年调进的老师有,靳勋 鲁金贵 李中旺 饶国强 胡令

1995年,副校长邵云家到任。国家、教育部开始提出素质教育学说。租借的部队营房随着地基的塌陷,墙壁陆续断裂,教室变成危房,再加上烟岱包地处农村,交通不便,师生学习、生活、教职工子女就学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系列因素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学校报请市教委、市政府考察,市里领导又到本校召集老师座谈。临散会时,叫老师们耐心等待再次搬迁的决定。

1995年,新来的老师有: 王波  雷刚  朱礼坤  曹新兵 杨毅 杨清成  喻致勋 李波 黄兵  管超  孙灯容  李海燕  王文洲  张世立  严启国  余洪志 吴贵东 黄玉奎   转业军人有张学宏 从1995年起,每年都有本校的老师参加高考监考。这对本校学生破除高考神秘感,减轻考场恐慌,很有帮助。青年女教师苏轩,在市教委组织的五一节演讲比赛中脱颖而出。

1996年,校长张立泉调往区五中任校长。王先乐升为本校校长,支部书记。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学习梁建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暗中为第二年建校搬迁做思想准备。王校长带头,人人认真思索学校在夹缝中生死存亡的前途,讨论,发言,写成文字,犹如延安整风。这次师德教育,纯洁了教师队伍,提高了老师素质,为1997年以后学校腾飞,奠定了思想基础,效果非常好。师德教育期间,举办了老师“三笔字”书写比赛,普通话培训等活动。全校上下,团结一心,比学赶帮,合作愉快,无猜忌。全校提出“省线就是生命线”的口号,统一了所有老师的认识,鼓励了高三老师的干劲。代两个班主课,个人奖金最高达万元以上!

1996年,学校领导班子果断决定“择址新建,振兴六中”,凭借10万元起家,校长王先乐以惊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缠劲,晨昏守候在各个市领导家门口、办公室,终于说动市里领导袁慧敏、蒋昌忠,同意择址新建。邵校长往返于新旧两校之间,脚趾磨破,灌脓,发炎,走路一颠一跛,也还是坚持着,苦笑“轻伤不下火线”。全校职工由工会内助,团结拼搏,齐心协力。当时,左有市一中,又有市二中,本校在狭路中,硬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全体职工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学校在南郊柳树淌征地170亩,按照国家示范高中标准规划、设计。1996年,高三毕业班王坤 余虹吟 熊大坤 王先明 杨和成 所教的学生陈雄兵,考取武汉大学,又一次轰动随州,市领导也交口称赞。 北郊烟岱包最后一批新来的老师有: 佘清华  何艳丽  王旭  王荣华  马东生  张定雁  余涛 王一飞 周红青  任少波  冷友昌 常晓芹 龚俊  王业新

      

(三)南郊  快速崛起

    

1997年,高考大捷。4个毕业班160多人,过省线的就有20多人。大学扩招以前,过省线就是过重点大学录取线。这届高三老师有 齐书升 王坤 石华天 陈毅仁 余虹吟 黄河浪 杨湘玲 王先明 宫成贵 刘忠君 杨和成 熊大坤 黄玉奎 吴贵东 靳勋 鲁金贵 管教学的副校长是廖志江。这一年,国家总理朱镕基上任

1997年,8月,南郊柳树淌村,楚天药厂后面,一片稻田里耸立着一座粉红色的四层楼房,那就是随州六中的教学楼,34个教室。里面正在抢时间装修,日夜不停,直到9月开学后,南楼教室在上课,北楼打磨地面的机器还“吱吱”响个不停。上千师生就都租住在府河化工厂的废弃厂房内,门窗不全,有电无水,师生用水就自己提水上楼。而且,来往于教室宿舍之间,必须经过几百米的泥巴路。下雨时,师生都满身泥泞,衣服沾湿,头发滴水。没有雨伞的学生经常感冒,发烧,咳嗽,还坚持上课。创业总是艰苦的。

1997年,暑假期间,老师们就在新校址义务劳动,为开学作积极准备。亲自动手铲草,种菜,栽树,搬运课桌凳下车,背上教学楼,按顺序号摆放整齐;又买来两台切割机,几十吨三角铁条,制作铁床,抬进学生宿舍楼,组装好,还检查是否安全稳固;又从几里路外抬来水泥电线杆,为学校架设电线。整个暑假,老师们夙兴夜寐,汗流浃背,手脚磨破了皮,也不叫苦叫累,更没有补助费。有时为了节省学校开支,还与附近的村民发生摩擦,斗嘴,甚至斗殴。现在想来,恍若隔世。如今,悬挂标语还需出钱雇人。

1997年,邓小平逝世。江泽民收回香港主权。朱镕基执政国务院,施政演说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师生收看电视,当场热泪盈眶。这就表现出本校的爱国热情。

1997年,秋季开学时,学校率先在全市推行了“岗位责任制”“教师聘任制”“末位淘汰制”。新校第一届招生831人,12个班,新生首次突破10个班,相当于以前全校的人数。9月份开学,高二、高三仍留在烟岱包。从1997年开始,实行年级组制度,高一年级首任组长卢树敏,高二年级彭彤彬,高三年级齐书升。从高一年级开始,实行备课组长制度,语文首任组长石华天,数学卢树敏,英语胡毅恒,政治宋淳,历史杨湘玲,物理黄玉奎,化学王业新,地理高考不考。

1997年,校长王先乐指示,筹办《随州六中报》,每月一期,四开四版,首任编辑有齐书升、魏艳、张定雁、张远华。学校有了第一台印刷机,复印机,办起了印刷厂,由易高峰承包。印刷厂极大地方便了教学,结束了手抄资料的历史,解放了老师的双手。

1997年著名毕业生有 张健 任翠 晏刚 张燕 刘正军 费冬亮 刘建勇 袁艳东 程方科 梅冬 宫勇 吴晓华 程红艳  胡冬梅 郭玉敏 黄发兵 刘勇 叶洪波 李波 严臻吉 邓江涛 宫贵强 蔡华 石立天  王勋

1997年,新校址迎来了第一批新老师: 朱冰 吴福运 刘波  刘金章  唐国林  刘德兵  白雁鹏 沈三平 胡建军  张远华  倪小华  谢万强  黄彦  胡冬梅  张敏 向庆灵  魏艳 陈家然 戴德炳 钱德兵 张道家 魏玉宝 齐志强 刘先方 舒育勤 汪德昭

1998年春天,副校长钟克云到任。秋季,全校搬迁到新校址,建起学生食堂(大礼堂),建起1号学生公寓楼,建起1号教师单元楼,楼房结构取“六六顺”之意。筹建2号教师单元楼和科教楼。同年招收高一新生958人,随着办学条件好转,在校生达2189人,34个教学班,教职工157人,学校由过去单一的文理科发展到普教(文化课)与特教(体音美特长生)并举的办学模式。全体职工艰苦创业,领导力量不断加强,逐渐探索出适合我校发展的办学模式,计划招聘师范大学大批毕业生,吸引其他高中部分骨干教师,借调重点初中的骨干老师,管理日趋科学规范,生源质量逐渐看好,师资力量逐渐加强,所以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逐步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7月,高考过省线人数猛增一倍,达到45人。这是在老校址烟岱包毕业的最后一届学生。因此,本年新校址招生形势更是见好。招到新生1300人,18个班,新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人。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也没有使本校招生受影响。本校退休老职工刘宗周去世,其子刘二明、刘三明在校工作。秋天,由副校长杨世云倡导,学校成立了学生文学社团,出版报纸《星星河》,指导教师 钱德兵。1998年新来的老师有杨玲 刘撑起 袁海新 李治舟 汪洋

1999年,喜欢钻研新技术的彭彤彬老师购置了校园内第一台家用联想电脑,带动了老师们纷纷购置,给校园增添了新的气息,好似校园吹来了清新的风。至今,自学电脑,技术方面的后起之秀是朱洪山、周万涛、陈新桥等老师。当时,还是用电话线拨号上网啊。彭彤彬老师写的论文《数形结合思想》参加全省比赛,获二等奖,并应邀参加全省第十届数学年会,在大会上交流经验,合影留念。从此带动了全校老师写作教学论文的潮流。

1999年3月2日,在全校老师例会上,王文杰宣誓入党,老党员张世立发言祝贺,积极分子陈小运发言,表示向新老党员学习,争取早日入党。党支部书记王先乐讲话说,预备党员杨和成去年12月20日转正。高考过省线人数持续快速增长,达到68人。这是从老校址烟岱包搬过来的一届学生。1999年,著名毕业生有,詹静 董怡君 夏坤 徐玫 杨娟 1999年,在报纸上发广告说,招一个理科高三复读班,由本校顶尖老师任教,并列出名单,结果报名人数寥寥无几,只好插在应届班里教学。此后沉寂五年。五年后,一次就有三百多人考取重点大学,于是随州市辖区内大批落榜生不请自到,主动要求来本校复读。这说明,集体力量大于个人力量,个人英雄时代落后于当今发达的工业社会。

1999年,新校址迎来了第三批新老师: 龚华刚 匡春晖 雷守奎 马海波 陈海东 冯立东 张高健 陈雄英 郭玉 黄玉梅 谢万春 徐小娥 方艳 张霞 梁海波 王梦玲 李涛 易洪付 邹世高 王平 校标飞天仙鹤建成,取随州6中“两次搬迁,飞鸣惊人”之意。2号教师单元楼交付使用。建起锅炉房。家用固定电话普及开来,学校有了第一张过塑的电话卡片。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华品,在随州市副市长袁慧敏陪同下,到本校视察,认为本校很有发展前途,给师生很多鼓励。这是到校的第一位省级干部

2000年,副校长杨世云到任。王先乐校长升任教育局副局长,兼任本校校长。几个月后,钟克云副校长升任校长,支部书记。这年高考过省线人数猛翻几倍,达到251人!如此惊人,三震随州。至此,本校五年来已经有148名同学考取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华中师范、中国地质、厦门大学、重庆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知名高校。就是从这一年起,本校成为全国高考的随州考点。这对本校的考生有很多好处,又增加了本校的政治知名度和经济收入。

2000年,朱礼坤 王坤 王波 王先明 杨和成所在的毕业班学生汪蓓,考取武汉大学。这是本校搬迁到现址南郊后的首届毕业生。编辑出版了《六中教研》不定期刊物。这一年,石华天老师出版了个人诗文集。2号学生公寓楼建成使用,住在校外的几百学生自此全都搬进校内楼房。400米标准运动场建成使用,4个水泥篮球场建成使用。开始铺设水泥主干道,建起苗圃,绿化校园。

2000年,新校址迎来的第四批老师有 叶涛 黄小玲 王杰军 龚慧娥 张东升 李汉俊 刘华健 。这是随州人事关系统一分配的最后一年。从明年2001年起,开始实行试讲招聘制度。

2001年,1月,随着地级随州市的正式成立,设立了曾都区(就是原来县级随州市的行政区域)。此前半年的酝酿期间,在区内几所高中的命名问题上,存在是排序命名还是用地名命名的争执。邵校长暑假在楼顶乘凉,闲谈中征求老师的高见,围坐的老师分析,随州六中目前占天时、地利、人和,力主排序。结果在教委章旺安主任的帮助下,学校从末尾一跃成为首位,正式更名为“随州市曾都区第一高级中学”,钟克云同志担任党总支书记、校长。副校长有邵云家、杨世云、廖志江、蒋守明、张世立。中层干部有齐书生、邵万波、陈小运、常小琴、王文洲、宫成贵、王坤、易高平、齐志强、卢树敏、汪洋、沈三平。 在中共曾都区委书记潘开志、区长涂胜华亲自到场为曾都一中举行的揭牌仪式上,李雅君女区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很有感染力,很有感召力。根据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办学思想从“小而精”转变为“大而全”, 逐年增大投资,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日趋完善;校园设计规范、科学,环境优美、典雅;计划开通校园网络、远程教育,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使曾都一中如虎添翼,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办学效益、社会影响如日中天,在荆楚大地上享有盛名,省内外许多知名学校纷纷到我校考察、交流。湖北省副省长王少阶,在市委书记袁良宽陪同下,来本校视察,并深入到教室,了解师生教学和生活情况。

2001年,学校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推行“结构工资制”,提高教职工待遇,淡化福利,重在奖惩,鼓励冒尖成名,奖励有功之臣,加大改革力度,拉开档次,让30%的教师只拿工资,让40%的教师拿部分津贴,让30%的优秀教师拿高津贴。多劳多得,奖勤罚懒。这一构思,对以后曾都一中的兴旺发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叫人刻骨铭心。斩关夺旗,后顾无忧。冲锋陷阵,名利双收。就是从这一年起,开始了高三老师暑假集体旅游的惯例。先是选部分老师,加上学校干部,后来就是全体老师,加上中层干部。开始许诺一二年级老师分年轮换参加旅游,结果没兑现。有人去多次,有人从没去。老师旅游管理陷于无记载、无计划状态。杨世云副校长主管教学时,开始实行素质班制度,把300名成绩好的高一学生集中起来,平均分成四个班,便于教学。三年后,这些素质班学生果然纷纷考取名牌大学。其余学生分成十几个平行班。本校老师的子女弟妹,从此可以自由选班。3号学生公寓楼建成使用。科教楼历经数次停工的磨难,终于建成交付使用,教室、办公室、理化生实验室数量猛增,全校顿时有鸟枪换炮的舒畅之感。乘胜筹办《曾都一中教育》杂志,不定期刊登论文, 加强学术交流。图书室建成,每个老师捐资200元,学生捐资50元,购买图书。以后连续四年每届新生办借阅证,捐资20元,用于添置图书报刊。由此可见,曾都一中的精神力量。

2001年,新校址迎来了第五批新老师: 李英靓  李金华 乐和顺  高俊文 吴建兵 胡红  张敏(化) 宫经敏  王友国  沈银国 马闯  叶静中 黄虹敏  蒋小莹  陈新桥  何小兵  潜进  刘学兵  余红英  喻志萍  胡小花  邹翠玲  万善文  王新权  刘明书 朱大海  阮全理  耿先亮 王勋 吴德敏  任春玉 梅志勇 齐少波    刘华伟。曾都一中师资力量大为加强 。从此,本校有了同名同姓的老师,以后逐年增多。开会,考勤,点名时就增添了趣味。学生同名同姓的更多,师生同名又同姓,且又在同一个班里教与学,就更有趣味。由此可见,本校师生众多,人才济济。
2001年高考过省线人数448人,又猛增近200人。五年五大步,猛跨上高台。六中创奇迹,领导笑颜开。
2001年,高考著名考生有周双月,宫雪。如今,周双月已经成为本校的优秀青年老师,宫雪已经考取澳大利亚的博士生。
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在中国南海领空撞毁中国空军战斗机,战斗机驾驶员王伟英勇牺牲。消息传来,校园师生义愤填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报考国防生、飞行员、军校的学生增多。全校掀起了学好知识,科技强国的热潮。五个月后,即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全世界震惊。从此,本校加强了安全防范和安全宣传。

2002年,4号学生公寓小楼建成。同时建成后勤综合服务楼、后山公园。暑假期间,教学楼加层,由四层变为五层,教室由34个变成40个。实行“中层干部竞聘制”,一系列用人机制改革,让所有教师平等参入。老师上岗也是公平竞争,末位淘汰,先后有6名教职工落聘,转岗,甚至待岗,优化了教师结构。

2002—2005年,先后有33名教师竞聘中层干部,使广大教职工再次加强了风险意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它有效地调动了干群积极性。2002年改革奖惩制度,设立了新闻报道奖、文学作品奖、论文、优质
课、优秀教案、优质课件、优质教具的设计与发明奖、辅导奖、全勤奖,招生奖。这一年,胡锦涛 温家宝 结伴执政。
2002年高考过省线781人,又猛增333人。从这年起,高校开始扩招。
2002年,靳勋 朱洪山 卢树敏 周海波 黄彦 刘金章所教的毕业班女生裴运桃,考取曾都区理科状元,为本校争得荣誉。女生杨林方语文高考考得139的全市单科最高分,录取湖北大学。女生石甜考取武汉科技大学。
2002年7月,齐书升和刘波在唐镇招来特优女生黄国英、男生刘成成。
在素质班的基础之上,实行小班制度。选拔特优的高一学生70人,分成两个班教学。这时每个平行班里就有80多甚至90多人。事后证明,小班教学,由于老师批改作业量小些,所以反馈就及时一些,考试卷一天内就可以回到学生手中,老师课外辅导的精力也就充足一些,教学效果很好,为冲刺北大清华夯下坚实基础。新校址迎来了第六批老师: 张志明  张良兵  马敏  杨俊林  熊栋梁  曾艳丽  刘德金 孙怀永 蒋兴国 宋杰 刘德金 蒋荣华  龚承知 杨虹 刘春晖 谌祖菊 黄春霞  黄芹 郭金华 杨天涛 雷兵 赵发善 李世军 2002年,历史组在杨和成的领导下,申请到省级课题《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并研究成功。去年,蒋守明由办公室主任升为副校长、张世立由政教处主任升为副校长;今年,易高平由后勤主任升为工会主席。
2002年10月,办公室主任齐书升借调到洪山镇当科技副镇长。王文洲接任教务处主任。
2002年寒假期间,学校通了专线公共汽车,校门口成了11路汽车的起点站,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出行,更有利于家长来校。
2002年,钱玉昌因病退休。退休老会计闵保民因病去世,终年72岁。
  2003年,学校因为建设速度过快,建设资金难筹,老师的房产证已经抵押给农业银行,两个会计骑着自行车,东奔西走,四处求人,好话说尽,几乎焦头烂额。所以计划停止基本建设,暂时休养生息。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报名的学生数量猛增,各个楼房的教室里,都摩肩接踵,转身困难。学校措手不及,只好在后山临时建起瓦房教室6个。此时教室数量已经达到74个,是当初1997年建校时教委杨才庆主任设想的两倍还多6个。    扩建了锅炉房,改造了学生食堂的售饭刷卡微机系统。从此告别现钱交易的不卫生传统。  实行“评聘分离,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制度,先后有24名教师实行了低职高聘。
    2003年,实施“名师工程”,对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提出“三年成熟达标,五年骨干优秀,七年名师专家”的目标,计划推出学科首席代表制,试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导师讲学制,专家奖励制,通过“结对子”“传帮带”“教学比武”“教学督导”等形式,开展“个个上讲台”“讲三课、练五功”活动,要求“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收到较好的效果,对教师触动很大,提高了教职工的整体素质。
    2003年,靳勋 王坤 严启国 王先明 何艳丽 汪德昭所教的毕业班学生邓科,考取曾都区文科第一名。 著名考生有 邓平 叶方 吴云 张文江 邹进宇 陈辉 严红玲 黎林冲 加娟 余松  当年本校突破省线1000人大关,还超过45人。有80多人超过了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大,中南财大,西安交大,北航南航,哈工大的一类录取线。由于当时报考信心不足,过于谨慎,害怕掉档,所以多半被别的一类高校录走。这是随州市六中的最后一届毕业生,为随州六中历史画了一个漂亮句号。包年级的副校长是廖志江。 8月,邵云家副校长被调到区五中任校长,以振兴五中。如今区五中已经升为区二中。
    2003年,朱大海在唐镇招来特优生敖腾、郑艳丽、杨琴琴、章扶摇。孙怀永、陈小运、张立波、石华天在草店招来特优生黄胜、李锦君。匡春晖在府河招来特优生周虎、唐银环 徐娥 魏小凤 阖继文 。胡红在洪山招来特优生刘春。阮全理在万店招来特优生代巧玉。 首次实行英才班制度。高一招收80名各乡镇、市直区直各初中的中考前三名学生,分成两个班教学。每个学生三年都不用交学费、书本费、杂费,而且每人每月还享受学校发给的伙食费150元。来校后每学期若在大型考试中获得前三名,分别奖励500元,400元,300元奖学金,以资鼓励。学校预计,三年共投资80万元在这届英才班里,他们2006年毕业时定能带来轰动效应。高一共招到22个班,1900人。新生首次突破20个班。2003年,新校址迎来了第七批老师: 池立贤  吴庆华  陈伦国 张新华  陈云 祁奉先 龚正梅 张洪波 李汉俊 陈纯亮 马闯 张东升 刘道贵 袁海新 王贵菊 刘华健 张显勇 陈英勇  喻志萍 许富强 徐琴华 刘青山  手机开始普及,老师们与家长的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了。学校办公室编印了新的电话簿。

    2003年寒假期间,学校接通了随州电信局宽带,建起了校园互联网站“湖北曾都一中网站”,网线牵到各家各户,而且每月的上网费由学校集体承担。于是,老师们的家用电脑猛增到一百多台。 学校的两个微机室也建立起来,各有50台教学电脑。多媒体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也建好使用,有400个座位。学校各个处室也配备了电脑。至此,全校有了将近300台电脑,开阔了师生的视野,解放了老师的思想,转变了师生的教学观念,丰富了师生的教学手段。
   2003年高考前夕,生物老师廖志善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才40多岁。可见本校老师承受压力之大

    2003年的“非典”瘟疫,有惊无险。本校学生提前放暑假,高二老师全体直升高三,为老师教学三年大循环闪现一丝希望之光,是个创举。2003年,国家公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地逐渐推广实行学分制,课程选修制,自编教材,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全国统一高考依据《高中教学大纲》出题;各省报教育部批准后,可以自己命题,考试科目自己确定,3+x 或者分文理大综合。高考时间也由每年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以减少夏季高温和洪水对高考的冲击。这是胡锦涛、温家宝倡导人文关怀、文明执政、和谐管理的具体体现。
    这一年,彭彤彬老师出版了个人诗文集

    2004年,重建学校大门,改建临街围墙。卡车运来大树、巨石,美化校园。建起5号学生公寓楼。大面积铺设水泥路、环山路、休闲小广场,购买大批体育设施器材,校长级别的五个办公室安装空调,阶梯大教室安装四个大空调。老师们也纷纷安装家用空调。学校配电室随之换了大功率的变压器,又更换了胳膊粗的电缆线。 一切基础设施,都向国家级校园标准看齐。秋冬季节,根据形势发展,学校广泛征求多方面人员意见,并到省内外名校考察,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修订、补充,数易其稿,汇编成《随州市曾都一中管理规范》,共182页,9万多字,装祯精美,全校教师人手一册,成为学校开展工作的依据,使学校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为学校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校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很大反响,各兄弟学校多次到校考察,学校也屡次被邀请作经验交流。钟克云校长的《对聘任制的思考》一文也被《素质教育在湖北》一书收编。通过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全校形成了“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校园精神,学校逐步建立了一支道德高尚,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一个“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集体。
    2004年,中层干部竞选,唐国林、陈海东进入政教处当副主任,协助常晓琴主任,制定、修改《曾都一中学生管理手册》几章十几节一百多条。紧箍咒,月月念,天天念。发明的每周一学生晨会制度,班主任轮流值班制度,很好。在学生纪律、校园治安方面,政教处的老师们做了大量工作,有时还昼夜值守,无论风霜雨雪,尤其学生放假、毕业前后,更是辛苦。防患于未然,与家长交涉,使学校避免很多名誉损失。 任少波、王波当选总务处正、副主任,清查并登记全校财产状况,在购买、使用、保管、报废等方面,为学校节省很多资金,尤其水电浪费、课桌凳、铁床、铺板、电器、饮水机损坏和混乱的情况减少很多。“两波”是两个好管家,在财产管理上堵住了一些漏洞,为别的处室做出了榜样。师生比较满意。王德昭老师几年来集中教育双差生,为学校各年级的班主任减轻了工作压力,净化了教学空气,耗费了不少心血,大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气概,勇敢的献身精神叫人钦佩至今。  改名后的曾都一中当年招收的学生,首届毕业,高考大捷,喜报频传。文、理状元,都在本校。世人奔走相告,师生喜笑颜开。校园内盛况空前,很是壮观。本年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就有341人,考取名牌大学的就有100多人。本科以上成千人,专科以上1438人。老师们的子女李小龙、石原、蒋俊杰、刘思佳、刘钰冰、张静2004年都考上全国重点大学,从此带动了老师子女的好学风尚。学校也有了对老师子女的专门奖励金。每年儿童节,学校还有庆祝活动,发独生子女费。考取武汉大学的罗涛、邱云莉,经本校推荐,受到国家西部开发计划颁发的大学每学年5000元的救助。
     2004年高考,著名考生有:  龙星星,张斌,鲁名山,李小龙。
     知名考生有:蒋俊杰,冷盼,石原 胡小林 宁德刚 张诚 史蔓莉 江艳清 沈茂盛 陈哲 罗双红 叶武  周严 何泉泉 周玉 吕朝阳 王玉娇  张娣 朱冬 赵洁 靳超 刘阳 刘恋  景明虎 王莉 潜胜 谢方方 廖凤莲 苏占 刘凡 肖涛 沈娟 孙泽 喻洋波 杨磊 杨旭 杨光  张栓,孙星 胡小艳 周贵方 张高雄 韩宇 包振华 杨阳 罗涛 张雪  章鹏,谢翠,杨秀华,刘武洋,王苏苏,汪霞,陈矫,王正猛,沈健,郑娟,刘印,孙松,陈鹏,曾晓天,钱铃,冯俊,王俊,叶建,刘丹,熊仕辉,余银娟,魏雪,郑小风,张程,江坤,李双辉,李晓敏,钟余娟,张道伟,刘秋婕,汪莹莹,刘碧玉,金隆,代乡旭,刘苑静,汪萍萍,蔡娟,齐亚林,张立,王自强,马傲玲,李毅,汪小新,汤有志,钟小芳,胡娇,石磊,钟伟,金秀丽,张芬芬,周红,徐祥祥,陈雪椿,乔飞,许志果,杨武,罗成,程果,陈礼武,李兵,王栋,罗丹,叶品方,徐莎,彭帅,杨凡,沈一鸣,陈强,张娟,李伟,刘娟,胡婷婷,聂欢欢,雷秋菊,雷小明,杨忠,孙莉,陈林,张婷婷,袁梦,左腊梅,包艳阳,胡子剑,陈毅,金安辉,邹壮丽,刘峰,程迪,叶晓庆,李天艳,刘三元,李彩平,陈真,王香,孙志强,张玉龙,王磊,赵艾梅,程方新,席婷婷,张恒,熊盼盼,党云,汪双,王亮,张悦,刘媛媛,钱言真,陈艳玲,龚冬玲,王丽,易谷娥,汪腾飞,王恒,石秋萍,沈丽君,彭立奎,王红朝,陈朝朝,刘银双,胡熙玲,余世洋,宫华武,胡卡,吴金章,吴银章,郭六胜,陈翠林,鄢光仙,李想,胡建光,陈坤,王冬梅,马强,后坤,刘颖,陈凤,张超,李春,程洋,李源洁,储东杰,王印,冯飞,宋强,彭娜娜,刘宇,王建勋,汪晶,王婷婷,陈波,张艳生,代见,魏忠泽,邓振华,程娟娟,胡海涛,肖肖,敖群,赵云,宋向阳,沈世代,孙茜,李小欢,林丽丽,王洋,贾毅,罗方方,盛金虎,周源,刘加林,唐琚乐,姜金菁,周冬霜,张稳,张敏,徐涛,裴真,代先芬,杨念,陈伟,宋稳,刘加园,何迎群,刘奎,陈娇,陈真真,刘俊,皮程琛,潘登,石银,陶玲,郭文,段红宴,裴昭,解登明,张婧,陈雯,冯春兆,李婷婷,聂安安,王钦,彭栋,郑乐,陈琳。
     著名老师有,杨世云,高俊文,刘忠君,乐和顺,靳勋,练祖华,杨俊林,刘奋迅,王先明,熊仕波。 这年包年级的副校长是张世立。至此,完全实现了随州市内“三校鼎立”的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是,曾都一中成为湖北省示范高中,全国知名学校。这一年,全体高三老师分批集体旅游北京或九寨沟。
     2004年,曾都区里有人介绍武汉大学收购曾都一中,作为招商引资项目,没有成功。武汉大学就在曾都一中西边征地,开办光子公司,作为武大随州科技园,得到随州市政府大力支持。就在这一年,本校荣获“湖北省文明单位”称号的铜牌,六位校级干部,办公室,档案室,曹新兵、李涛、白贵恒、邹登伍等人参与迎检材料的整理、撰写、打印,有很大贡献。全校老师因此发了第13月的工资。 从2004年起,每年都有本校的老师参与高考评卷。这对本校的高考训练规范化,减少学生无意识失分,很有帮助。
    2004年6月,《语文教学与研究》国家级杂志刊登了邱欣、叶林、张辉三位同学的文章,指导老师分别是王坤、石华天、熊栋梁。  2004年8月,主管教学的杨世云副校长被调到文峰完全中学任校长,以振兴文峰高中。以前的文峰初中很有名气。杨校长为曾都一中成倍发展壮大,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走后很多教师仍然敬佩他。如今他是特级教师。  
    继续实行英才班制度,招到100名学生。同时,提高招生奖励标准,加强学校宣传力度,省内外的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站都有学校的新闻宣传,随州市大街上也有曾都一中的巨幅宣传牌。高一共招到26个班,2200人,新生人数首次突破2000人。高三复读班招到2个,120人。 这是本校首次招收高三复读班。
    2004年,新校址迎来第八批教师:齐立云 魏长青 王家国 黄宏敏 张霞 苏光军 雷兵 姚中华 蔡军 谌祖菊 龚承芝 王兴权 程俊霞 刘月平 苏功相 刘爱华 赵发善 曹世云 宋波 郭德华 黄春霞 肖传萍 刘春晖 黄琴 杨虹 杨天涛  
    2005年,6号学生公寓楼建成使用。学校门口安放一对狮子镇守,以减少事故。又以分校名义在后山前院建起8个瓦房教室。所有楼房教室安装电扇,所有教室安装34寸电视。开年就为2004年圣诞节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大灾难捐款,表现出全校师生的人道主义美德和国际主义精神。
    2005年高考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文科小班学生黄国英,以全省第24位的成绩601分考取了北京大学,实现了全校师生建校以来几十年的梦想。为此,暑假期间,曾都一中还在随州市明珠广场举办一场“周末大舞台”文艺节目演出活动。钟克云校长讲话的形象,神采飞扬,很是动人。
    明珠广场,灯火辉煌,凉风习习。正是夏夜纳凉好去处,随州市的观众上万人。
    教过黄国英的毕业班老师有唐国林,余虹吟,高俊文,靳勋,王先明,金会。理科小班的毕业班老师有,陈小运,高俊文,刘德金,李英靓,张志明,冯立东。包年级的副校长是蒋守明。
   著名考生还有,张杨,易伟,刘成成。
   全校考上重点大学的有382人,实现了北大、人大、中科大的全面丰收,文科特高分人数占随州市的一半,考取专科大学以上1982人,再次显示了曾都一中雄厚的教学实力和不可阻挡的崛起之势。

               2005年我校高考录取榜(部分)
黄国英    北京大学         吴贵堂    华中农业大学  马艳莉  武汉理工大学    
张杨      中国人民大学    张苗苗    华中农业大学  游海维  武汉理工大学  
易伟     浙江大学        孙兵兵    华中农业大学   王键   武汉理工大  
刘成成    浙江大学        周莹     华中农业大学  陈卓   武汉理工大学
王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虎生 华中农业大学  裴昭 武汉理工大学    
吴金洲    北京交通大学   张文静    华中农业大学  刘东兵  武汉理工大学  
任绍珍    武汉大学     苏力     华中农业大学  刘桂林  武汉理工大学    
苏大海    武汉大学     喻鹏     华中农业大学   李玉龙  武汉理工大学
段艳阳    武汉大学     陈涛     华中农业大学  邢胜飞  武汉理工大学    
郭忠     武汉大学     李玲     华中农业大学  方义文  武汉理工大学
王保     武汉大学     胡科     华中农业大学  陈亮   武汉理工大学    
张森     武汉大学     张昆峰    华东交通大学  石可兴  武汉理工大学
揭向阳    武汉大学     王东     华东交通大学  卓城成  武汉理工大学    
许闯     武汉大学     胡海涛    吉林大学    杨小波  武汉理工大学
李斌斌    武汉大学     张皎     吉林大学    朱龙忠  武汉理工大学    
刘俭     武汉大学     张鹏     吉林大学    韩杰   武汉理工大学
白鹏华    武汉大学     储水晶    吉林大学    杜复旦  武汉理工大学    
张铮     武汉大学      黄昊     南京大学    雷阳   武汉理工大学
李俊     武汉大学     孙朝翔    南京理工大学  郑露露  武汉理工大学    
李印     武汉大学     祝随     南京理工大   曹闯   武汉理工大学
邹彭涛    武汉大学     王曼     南京审计学院  张金桥  武汉理工大学    
姚星     武汉大学     成炬新    南京邮电大学  毛军   武汉理工大学
陈林     武汉大学     杜威     南京邮电大学  王晨琛  武汉理工大学    
贺寅     武汉大学     徐倩     山东大学    罗文龙  华中师范大学
刘浩     武汉大学     祁艳     四川大学     黄晶晶  华中师范大学
何健      中山大学     席耀成 石家庄铁道学院   张华东  华中师范大学
(此处略) 

    2005年,老师子女张杨、易磊、王曼、张璇、刘勋考取全国或全省知名大学。
    2005年12月,刘忠君老师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
    第三届英才班招生,招到37名特优学生。再次提高招生奖励标准,朱大海、匡春晖老师受奖达万元,可见学校对特优生的渴求程度。
    2005年,高一共招收26个班,2200人。复读班招到6个班,共500人。辉煌的教学成绩之花,是老师们的心血汗水浇灌而开。
    岁月催人老,无人不憔悴。男人累在心,女性颜色灰。
    2005年暑假,周万涛、熊仕波到南方发展去了。胡冬梅考上英语研究生,读书去了。梁明、胡毅恒小两口读研究生,不回来了。周万涛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部分老师开始用部分精力,经营部分商业项目。
   本年度有湖北大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资助本校特困生周淑贞等十人,每人一千元。随州市洪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支助唐家琴等十人,每人一千元。随州市长城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资助叶春丽等八人,每人一千元。区人大包毅国副主任,三年来一直资助黄国英考上北京大学,又资助罗娟一千元。还有全力铸造公司资助汪显祖一千元,电力调度分局资助江九三千元,规划勘探研究院肖立胜个人,资助陈军三千元。
    6月,全校师生为刘学兵老师患心脏病的女儿捐款上万元。此前,2001年为杨湘玲老师的儿子储皇曦做大手术捐款过万元,2002年为杨世云副校长的女儿杨辉捐款过万元,都表现了曾都一中师生的无限爱心。
    9月,全校师生为患病的二(12)班学生钦爽捐款八千元。
    80高龄的退休教师刘玉林、韩兆骧夫妇俩,多年资助贫困学生上百人次,又为学生化解心理障碍,受到媒体表彰,成为电视台新闻人物。
    高俊文的《高考作文的七度空间》被《语文教学与研究》国家级杂志刊登。
    9月10日,第21个教师节,学校计划为每个教职工定制一套价格为1880元的西装,老师认为奢侈,结果年底用1200元缴了养老保险金。本校6000多学生扔的各种塑料用品、各种饮料瓶和废弃的书报杂志纸张,就养活了几位捡垃圾的妇女。
    10月,全区初中学校尖子生学科选拔赛,在曾都一中举行。
    10月,政治组龚正梅老师的优质课《量变与质变》,获得湖北省一等奖,这是整个随州市参赛的唯一奖项。
    11月,周双月在湖北省第四届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弧度制》说课竞赛省级二等奖。
    12月21日,杨和成、池立贤、张显勇、赵艳敏、唐国林五人,在湖北省教研室举行的第四届教师辩论赛上,捧回一等奖牌。
    2005年,新校址迎来的第九批老师: 周双月 赵艳敏 向祯 李海艳 陈颐萍 殷昌明 胡世明 刘升平 赵海波 杨志刚 郑志坚  林红兵(援藏归来)  胡志娟  陈平  詹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